Copyright (C) 2016 zgka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喀什地委宣傳部主管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991-2384777
中國喀什網舉報熱線:0998-2673718 2673715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新ICP備15003762號
4月6日,巴州極飛農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超級棉田”里正在進行播種作業。 莫曉鈺攝
5月5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五師雙河市81團6連職工在棉田里使用農機作業,為棉苗封土、中耕,確保棉花豐產豐收。 陳艷杰攝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劉毅
一望無垠的整齊條田里,智能先進的農機裝備開展規范集約的機械化作業……從去年秋收到今年春耕,令人震撼的場景頻繁上演,不斷呈現新疆農業的“幾何美學”。
農業“幾何美學”的誕生,一方面是規?;?、集約化、智能化生產方式的外在體現;另一方面,則是新疆農業機械化不斷轉型升級內因驅動的結果。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機械化已經成為我區“三農”領域的一張亮麗名片,保障全區糧食、棉花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2021年,全區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5.48%,已由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向全面、高端、智能的高質量發展轉型,開啟新一輪的迭代升級。
精準發力補短板
今年,全區投入超百萬臺(套)農機裝備支持春耕生產,其中既有犁地整地機、播種機等普及度較高的傳統農機,也有像葡萄開墩機這種經過改裝且非常實用的特色農機,在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補齊了農業機械化領域的短板。
開墩是把冬季埋藏于地下的葡萄藤翻出并搭上葡萄架的過程。過去由于葡萄架低矮,吐魯番市的葡萄開墩多依賴人力,導致當地重要的特色農業發展受限。
近年來,吐魯番市推進葡萄園架式改造工作,將低矮的架式進行架面提高,為普及機械化創造條件。今年,吐魯番市高昌區恰特喀勒鄉幸福村葡萄種植戶白克力·那木都就享受到了機械化開墩的便利。
“一臺開墩機一天可以完成6—7畝地的開墩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家里的15畝地采用機械開墩后還能節約2000元開銷。”白克力說。
目前,吐魯番機械化開墩普及率達30%,當地還將繼續推進葡萄園架式改造工作,讓更多葡萄種植戶享受到機械化生產帶來的便利,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在南疆一些地區,無人機的廣泛運用讓農業生產有了更高效率。“一臺無人機比十個人還要能干,且肥料播撒均勻,利用率更高。”阿瓦提縣鑫匯誠農機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雷延鋼介紹,一臺無人機每天可完成近400畝地的施肥作業,遠超傳統人工施肥方式。今年,合作社管理的近11萬畝冬小麥全部使用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提高了返青冬小麥的苗情質量,夯實了豐收基礎。
自治區農業農村機械化發展中心研究員裴新民介紹,今年,全區將充分利用好國家農機補貼政策兩項試點契機,推廣各地農業生產急需的農機裝備,及時將具備補貼資質、滿足我區農業生產急需和農業應急救災的機械裝備納入補貼范圍。同時,引導各方資源聚焦農機裝備補短板工作,進一步提升畜牧業、林果業等關鍵環節機械化水平,讓機械化更好服務農業發展。
“互聯網+”提效率
機聲隆隆春耕忙。
今年全區春季農業生產啟動以來,各類智慧農機繁忙作業,植保無人機、水肥一體化設備等自動化程度高、精準作業能力強的智能農機裝備紛紛上陣,讓農業生產科技感十足。
按照傳統模式,3000畝棉田需要至少30人來管理,但在巴州極飛農業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超級棉田”中,兩名“90后”員工艾海鵬和凌磊,借助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和裝備,實現了對3000畝高標準棉田的有效管理。
去年,艾海鵬和凌磊在這片棉田首次探索將無人化管理模式應用于大規模種植場景,雖然在種植過程中經歷了3次嚴重風災,“超級棉田”仍實現畝產棉花254公斤,并在管理環節實現了60%的無人化。
參與的人少了,并不意味著管理的環節少了,只是各類自動化設備和數據代替人工參與田間管理。
“我們的高標準棉田實現了網絡全覆蓋,安裝在土壤里的傳感器能夠監測土壤墑情、鹽分和溫度,為精準調節水肥比例提供數據支持。”艾海鵬說,有了數據支持,智能施肥機便能派上大用場,這一設備可以通過電腦或者手機進行遠程操作,將水肥定時定量輸送到作物根系最集中的土壤區域,滿足作物需求,從而減少因揮發、淋洗造成的水肥浪費。
數據化管理、機械化作業成為艾海鵬和凌磊兩人管理3000畝棉田的秘訣。“我們今年的目標是實現400公斤的畝產,在管理環節實現80%的無人化率,進一步提升水肥管理能力,實現棉花生產節本增效。”艾海鵬介紹。
衛星導航、智能管理等一批新技術正在快速改變人們對農業機械化的固有認知。近年來,自動化、智能化農機裝備在我區農業生產中快速普及,全區通過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完善農機農藝配套技術等措施,提高智能化農機裝備綜合性能和生產效益。
裴新民說,今年,全區將促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化技術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上的應用,開展以植保無人機、水肥一體化和北斗衛星定位技術為抓手的智慧農業、無人農場試驗示范,推進“互聯網+農機作業”,加快推廣應用農機作業監測、維修診斷、遠程調度等信息化服務平臺,實現數據信息互聯共享,不斷提高農機作業的質量與效率。
“機”“藝”結合互促進
農業機械化不僅節約了人力,大幅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也讓“干播濕出”“精量播種”“寬膜覆蓋”“膜下節水滴灌”等先進生產技術有了普及推廣的基礎。
沙灣市是我區棉花主產區之一,當地棉花生產已實現全程機械化,然而當地并沒有停止機械化與農業技術協調發展的腳步。新的農機裝備支撐了新的生產技術,新的生產技術依托先進裝備實現推廣,進一步提高了棉花生產綜合效益。
今年棉花播種期間,沙灣市大泉鄉五道河子村的一片棉田使用了一種新型栽培模式,地膜寬度從過去普遍使用的2.05米拓寬至4.4米,厚度增至0.013毫米,一塊地膜所覆蓋植株行數由6行升至12行。
新技術的推廣依托的是當地日漸成熟的棉花機械化生產模式。沙灣市農科金岳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韓波介紹,為進一步提升棉花的產量和品質,沙灣市于去年示范推廣了4.4米超寬地膜一膜十二行機采栽培模式。試驗證明,新栽培模式對提高地溫、除草、保墑有顯著益處,每畝可增產30—50公斤,地膜增厚使地膜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有效減少農田“白色污染”。
在土地規?;?、農業機械化起步相對較晚的南疆,以北疆棉區為榜樣,加速推進棉田管理現代化。今年,阿瓦提縣在棉花種植中廣泛推廣“干播濕出”新技術,在鹽堿土地改良和新型播種機械的支持下,“干播濕出”技術不需要進行春灌就可以直接進行播種,再依靠膜下滴灌方式給水,不僅節省大量水資源,還有效提高棉花出苗率。
“新技術讓棉花每畝節約水肥、人工費100元左右,棉花出苗率還特別高,我們有信心再獲豐收。”阿瓦提縣三河鎮西薩依拉特村村民毛吾蘭江·阿不來提說。
農機農藝結合將成為我區進一步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重要工作。裴新民介紹,今年,我區將緊盯薄弱環節,暢通制約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堵點,補齊短板,增加科技創新供給,加大先進適用機具研發和推廣力度,加快推進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以及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促進良種、良法、良地、良機配套,為農業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規?;a打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