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C) 2016 zgka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喀什地委宣傳部主管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991-2384777
中國喀什網舉報熱線:0998-2673718 2673715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新ICP備15003762號
天山網-新疆日報記者 沈祖孝
“五一”假期過后,季榮給設在中哈邊境塔城境內的昆蟲雷達實驗站工作人員打電話:“開始維護檢修監測設備,做好監測邊境蝗蟲遷飛的準備工作……”
季榮是新疆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在4月29日召開的自治區科技創新大會上,由她主持的科研項目“新疆草原蝗蟲暴發機理及監測預警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技術攻關絕非朝夕之事,離不開學校的大力支持和團隊的共同努力,是合作單位多年來聯合攻關的結果。”說起這個項目,季榮感慨,如果說森林是“地球之肺”,草原便是“地球皮膚”。天然草原資源是我區發展畜牧業最主要的生產資料,新疆除了本地蝗蟲外,還有從鄰國跨境遷飛的蝗蟲,如果監測不及時,防控不到位,就會造成牧草損失和生態破壞。“昆蟲雷達監測技術的運用為監測和防控蝗蟲跨境提供了全天候、精準高效的技術支撐,可以做到早發現,早預警。”季榮說。
自項目在全疆推廣應用以來,項目團隊召開現場培訓及觀摩會27場次、培訓基層技術人員3000余人次、培訓農牧民測報員1.2萬余人次。由于監測預警及時,防控措施快速有效,蝗蟲擴散為害面積大幅度減少。項目技術推廣以來,累計挽回牧草產量超過數億公斤,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蝗災危害,對從小生長在草原的季榮來說感受更為真切,她下定決心為農牧民防蝗做點事兒。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季榮所學的專業都與草原保護有關。
從實驗室里的千百次嘗試,到每年長達數月奔波野外調查蝗蟲,季榮已從事草原蝗蟲監測預警研究工作20多年。她始終認為,搞科研工作唯有沉下心、守恒心,才能在自己堅持的道路中取得創新性科研成果。
如今的季榮已成為自治區草原蝗蟲防治的中堅力量。她和團隊首次提出的“中亞昆蟲遷飛場”,填補了中亞區域昆蟲遷飛研究領域的空白;首次研發的雙模式昆蟲探測雷達技術,突破了國際上單模式昆蟲雷達探測的技術瓶頸;首次集成創新了新疆草原蝗蟲監測預警服務系統,實現了科技成果在草原牧區的轉移轉化,做到了蝗災早發現、早預警、早防治……這些科研成果的技術運用對促進我區農牧業發展、保護生態屏障、提高農牧民生活水平與生存質量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一名普通高校教師一步步成長為新疆草原蝗蟲防治領域專家,季榮先后主持了國家級、自治區級項目10余項,發表論文80余篇,同時培養研究生50多人。
季榮帶領著項目團隊攻關草原蝗蟲綠色防控技術項目已開啟。對未來,季榮充滿信心:“做科研是我矢志不渝的初心,我會帶領團隊,為促進新疆草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作出更大貢獻。”